“我们花了约25年时间,通过‘三步走’路线实现了智能汽车的产业化。”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行业目光聚焦于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发展,我们希望能把这一发展过程压缩至5到10年。”
江磊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还存在“大脑不够大、小脑不够小”的技术问题,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实际价值也仍有限,但还是应当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探索。
应用场景落地“三步走”
“智驾发展经历了约25年的时间,现在行业在讨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时,希望能把这个周期压缩至5到10年。”在谈及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路径时,江磊表示,“这需要高效整合各方产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他表示,这也是在已有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再设立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原因。
江磊认为,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文娱、工业、C端。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了人形机器人产品从“遥操作”到“半自主”再到“自主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变化。
“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时,大家对遥控操作机器人有些不同意见。但我觉得,这是智能化产品推广过程中很正常的一环。在餐饮业、文娱业中,可以用遥控操作的方式先实现硬件落地,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机器人走到训练场之外,并相应地获得规模化数据,对人形机器人当前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江磊希望,可以用一两年的时间,让硬件在市场上快速普及,吸引更多人进行软件开发。
“现在,人形机器人的‘订单潮’一定程度上是由行业热点催生出来的,实际应用价值一般。但只要公司能通过这些订单实现盈利并存活,我们也应该鼓励他们探索新方向。”江磊表示,“预测下一步各地,尤其以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政府侧,会通过示范应用小镇、4S店等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带动机器人应用规模化发展。”
探索云端与端侧算力协同分配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复杂体,一定要以通用化的视角来打造。”江磊提到,虽然从单点场景、专用场景突破以实现机器人应用落地是企业生存的有效手段,但从技术路径上,人形机器人还应以泛化能力和通用性为目标。
江磊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大脑”与“小脑”的发展存在一定割裂,真正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应是软硬件深度协同的完整系统,“小脑”也不该简单等同于VLA模型(即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机器人‘大小脑’方面的理论更新得很快,最近大家想做的,是用世界模型和强化学习融合具身智能。头部研究者都已开始研究,只是目前公众可能还未看到成熟的结果。”
江磊还提出,未来机器人本体能承载的算力是不足以支撑机器人行动所需的。
“现在大家发现,机器人“大脑”还不够大,能支持人形机器人运作的大模型需要更大的算力;“小脑”又不够小,占据了机器人躯干的太多空间正规的配资平台,影响运动的实时性。”江磊表示,行业因此还在讨论,人形机器人算力的部署在云端和端侧怎样分配,以及如何保障通信的实时性。“这可能需要做模型、做硬件架构、网络通信的人共同探讨。”江磊说。
倍顺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